美国政府停摆,财政告急,白宫和国会之间的拉锯像极了棋盘上的死局,空气里全是火药味,10月12日的华盛顿,比以往都闷得慌。
那天新闻一出,特朗普政府居然要在全球买稀土,砸下71亿元人民币,消息传得飞快,微信群、微博、推特上都炸了锅。
美国不是没稀土,储量有180万吨,按理说够用,可美国缺的是稀土提炼技术和人手,这才是命门,也是特朗普这次出手的真正目的。
10亿美元的诱饵,放在别的行业说不定真能钓来技术和高手,可稀土这行水太深,技术壁垒高得让人绝望,尤其中国,牢牢把控着全球半壁江山。
中国的稀土储量5200万吨,全球最大,精炼技术也是数一数二,产业链整得明明白白,市场份额更是让人眼红,特朗普想突破这道防线不容易。
美国自己也清楚,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,南洋理工大学的陈光炎教授就说了,美国八成以上的精炼稀土都从中国来,这不是夸张,是现实。
特朗普咬牙砸钱,想在财政危机里逆势突围,赌的就是有人能被高价收买,哪怕是技术、哪怕是人,赌气十足,底气却有些虚。
中国早有准备,10月9日商务部连发公告,加强稀土出口管制,连带超硬材料、锂电池、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都进了名单,几乎滴水不漏。
金融时报等美国媒体看到消息后直呼“紧急”,担心稀土断供,这事关美国高科技、军工、汽车等一大堆产业,谁都坐不住。
管制还在加码,几小时后,中方扩大了管制范围,几种新发现的稀土元素也被列入清单,等于把美国最担心的漏洞都堵上了。
有人担心内鬼问题,怕技术外泄,其实中国稀土厂的安全措施可以说严得离谱,车间只掌握一小段技术,分散得像拼图,想偷全套几乎不可能。
哪怕真有内线,拿到手的大多是残缺的技术,推演出来也用处有限,除非有奇迹,否则短期内美国难以突破。
这场博弈表面是买卖,底子里是技术和话语权的争夺,稀土成了新冷战的焦点,谁拿到主动,谁就有底气。
回头看美国的稀土史,二十世纪末曾经风光一时,芒廷帕斯矿开足马力,满足全球九成需求,只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,环保成本高,矿山关了,技术团队解散了。
美国转而依赖中国供应,这一依赖一拖就是二十年,等到贸易战来临,才发现自己被困在死角,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
特朗普政府也不是没想过自救,试图重启本土稀土产业链,可资金投入、政策支持都断断续续,结果就是复兴缓慢,难上加难。
2025年这一出“全球买稀土”,更像是被动应战,逼到墙角的反击,既有无奈,也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。
中国的反制措施,步步紧逼,稀土成了反制美国的有力武器,技术、资源、人才三管齐下,外人很难撼动。
其实这场争端说到底,是过去二十年全球产业链变迁的缩影,美国失去的是产业主导权,失去的也是主动权。
中国之所以敢于收紧稀土出口管制,不只是有资源优势,更是对产业链、技术链有信心,这才是让美国头疼的根本。
10月12日这一天,全球稀土市场的风向变了,买方和卖方的位置正在重新洗牌,旧的平衡被打破,新的秩序还在酝酿。
美国想用高价撬动技术突破,想法并不荒唐,现实却很残酷,稀土不是石油,更不是一锤子买卖,背后是技术积累和系统工程。
中美之间的稀土较量,不只是经济游戏,更是国家安全和战略的博弈,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神经。
2025年10月,白宫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,中华大地的管控却像铁桶一般,谁能先突破,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。
网络上不少人唏嘘美国的衰落,也有人担心中国的被动,其实双方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,这局棋远没走到终局。
回望这一场稀土风波,最讽刺的莫过于美国曾经的主动权,如今变成了求购方,曾经的技术断代,今日的现实报应。
谁都知道,稀土行业没有奇迹,只有积累,这场中美较量还会继续,谁先松手,谁就失了先机。
故事讲到这,局势并未明朗,留给世界的,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,接下来会有什么新动作,没人敢轻易断言。
2025年秋天,这场稀土大戏刚刚拉开序幕,后面的剧情,值得所有人睁大眼睛,静静等待。
股票开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