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功派夫 日日勤修炼·铁杵磨成针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这功夫是怎么传下来的,又该怎么珍惜。毕竟好东西,尤其是这种需要口传心授的绝技,可不是随便就能学到手的。
想求道的人多如牛毛,可真正能得道的,几百年里都难见一个。这可不是说求道之路不好走,而是说很多人,就像在河边想过河,却不知道哪儿是渡口;想爬山,却不知道哪条路能上去。所以,光有热情不行,得找个靠谱的老师,还得自己脑子活络,能琢磨明白。然后呢,最重要的就是坚持,天天练,年年练,时间长了,自然就开窍了,能成大器。这就像种树,得有好种子,还得有园丁浇水施肥,还得等它慢慢长大。
那什么叫真传呢?就是那些师承有序、懂圣贤道理、通天地规律的大师们传下来的。他们不是光靠嘴说,而是用心去体会,用神去传授法力、法术。这几样东西像一条线一样串起来,一点都不乱。徒弟呢,就得管住自己的小心思,一门心思只想着把功夫学通。
特别是劝学,更是讲究这个。一开始教你打拳的姿势,里面其实藏着招式;再教你练功,让你身体有劲儿;最后才告诉你背后的道理,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练。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少,缺了哪个,后面的都白搭。当然,光有师傅说还不够,还得有手抄的秘籍,或者自己写点心得,这样才能证明这传承是真的,师徒之间才能心照不宣。这师徒关系,简直就像父子关系!爹盼着儿子孝顺,师傅也希望有个好徒弟能把他的门
咱们今天说说传统拳术修炼的核心,这可不是简单的出拳踢腿,而是关乎我们身体能量和精神状态的深层学问,核心就三个字:形、气、神。它们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练拳是能登峰造极,还是南辕北辙。古人早就把这事想明白了,《越女论剑》就说打斗之道得内外兼修,精神、内气、外形一个都不能少;三黄炮捶拳更是直接点明,天皇、地皇、人皇,其实就是指内气、外形、精神这三才。形意拳的“三体是万拳出于此”,说的就是这三者合一,这背后其实是咱们老祖宗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子——天时地利人和,对应到练拳,就是内气、外形、精神,这三者必须协调一致,才能发挥最大威力。
这形气神到底什么意思?简单说,形,就是你的身体,是安放灵魂的“宿舍”,没它不行;气就是驱动你身体运转的能量,是生命的根,没气你就瘫了;神就是你的意识、精神,是整个系统的总指挥,没神你就成了行尸走肉。这三者,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,缺一不可,而且各司其职。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比如该放松的时候硬撑,该发力的时候软绵,或者该专注的时候分神,整个系统就乱套了,轻则效果打折,重则伤身伤神。所以圣人告诉我们,要让这三者各安其位,各尽其责。什么叫各安其位?就是外形要稳当,能站得住,脚能灵活移动;内气要充沛,该用的时候能顶上,不该用的时候能收敛;精神要清明,能判断形势,能指挥调度。如果外形非要硬扛着不听指挥,那它就废了,起不到应有的作用。
内气要是乱用,或者该用的时候不用,那就像泄了气的皮球,软绵无力;精神要是迷糊了,判断失误,更是瞎指挥,害人害己。所以这三者的关系必须得搞清楚,时时处处都要注意。这里面有个关键点,谁是老大,谁是小弟?答案是神为主宰,形为辅佐。精神是老大,身体是小弟,老大说了算,小弟跟着干,这样身体才能灵活地配合精神的意图,达到最佳效果。反过来,如果身体成了老大,精神被身体牵着鼻子走,那麻烦就大了,身体僵硬,不听使唤,精神再好也白搭,就像你想开车,结果方向盘卡住了,或者油门离合器失灵了,神仙也难救。
这种以形为治的做法,就是典型的莽妄自施。用“高烛”来比喻,灯芯太粗,火光虽亮,但烧得很快就熄灭了。这就好比只顾着外形用力,不注重内功和精神,看似莽,实则后劲不足,容易透支。怎么才能让神、气、形都处于最佳状态呢?秘诀就是两个字:静养。精神、气质这几样东西,你要是能静下心来慢慢养,它们就会越来越充足,身体自然就强壮了。反之,如果你总是躁动不安,瞎折腾,不管是精神上瞎想,还是身体上瞎用力,都会把这些宝贵的资源给耗掉,加速衰老。
所以真正的高手懂得养神,让精神保持清明;懂得和若其气,让内气平稳运行,不过分刚猛;懂得平舒其形,让身体放松,自然不僵硬。他们就像水一样能屈能伸,能沉能浮,顺应自然规律,该放松的时候放松,该发力的时候发力。这种静养的功夫体现在日常练拳和实战中,就是一种“纵之若为一,用之若发机”的境界。平时练功就像衣服自然垂下来一样,松松垮垮,看似没劲儿,但内在的机制却在悄然建立和完善。等到真正需要发力的时候,就像弩机一样瞬间爆发,精准无比。这种状态让你能从容应对各种变化,无论是对手的招式,还是环境的变化,都能游刃有余。
这不仅仅是拳术上的境界,更是人生的一种智慧。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个过程,咱们可以参考孙禄堂先生提出的明劲、暗劲、化劲这三个阶段。明劲,就是我们刚开始练拳时的刚劲,主要锻炼筋骨,把散乱的气收回来,炼精化气。这时候外形动作比较明显,力量也比较直接;暗劲是进一步的柔劲,开始锻炼筋肉,让内气更加精纯,炼气化神。这时候外形动作看起来可能更轻柔,但内在的劲力更深厚,更能体会“形返虚”的感觉;化境就是最高境界了,洗髓还虚,炼神还虚,达到与道合真的状态。这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外形,也没有刻意的用力,完全是心意的运用,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。外形要是不能安于其位,该灵活的时候不灵活,该稳固的时候不稳固,它的功能就废了,攻防都成了摆设;内气要是用得不对,该爆发的时候不爆发,或者不该用的时候瞎用,它的能量就泄了,攻防都显得软弱无力;精神要是不明其用,该判断的时候判断不清,该指挥的时候指挥不动,它的作用就没了,攻防都容易陷入被动。所以练拳的人一定要谨小慎微,时刻提醒自己,让神、气、形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。
古人总结的“意气君来骨肉臣”,就是对这种主从关系最形象的概括。意和气代表的就是我们的精神和内气,是君,是领导者;骨肉代表的就是我们的筋骨、皮肉,是臣,是执行者。君臣之间要有秩序,君主发号施令,臣子遵从执行。练拳也是如此,精神和内气要主导,外形要听从指挥。只有当外形达到虚的状态,也就是放松不僵硬,内气才能更好地运行,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,这叫“形虚气运,神回身中,气自固”,内外协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。再强调一下“高烛”的比喻,如果你的练法是以形为质,只顾着外形的蛮力,就像用一个粗大的灯芯点蜡烛,一开始火光可能很亮,但很快就烧完了,能量消耗得特别快;而如果你的练法是以神为主,注重内功和精神的修养,就像用一个小巧的灯芯,虽然亮度不高,但能持续发光很长时间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练拳的人练着就受伤了,或者感觉越来越累,甚至影响寿命,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走了以形为质的弯路,劳心耗精,违背了养生之道。正确的静养方法是什么样的?关键在于“归根约静”。这里的静不是让你一动不动,像个木头桩子,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平静、专注和放松。无论是站桩、打拳还是做内功,都是在进行静养。比如站桩,外形是静的,但内气在流动,这是形静气动;打拳,外形在动,但内气可能相对安静地守在丹田,或者在特定的路线运行,这是形动气静。太极拳更是强调动静结合,所以不要把静和动对立起来,关键在于静中蕴含的生机和活力,以及动中的从容和控制。反过来,什么是妄动?各种各样的妄动,精神上的妄动,比如胡思乱想,心猿意马,就容易走火入魔;内气上的妄动,比如憋气、怒气或者气沉不下去,就可能导致气逆、气陷、气结,出现各种不舒服;形体上的妄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努筋拙骨,用蛮力,姿势不正确,就会导致各种拳病,甚至伤筋动骨。老子说“用心耗精是为不道,不道者早亡”,这些妄动都是背离了自然规律,最终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和功力。明白了静养的重要性,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修炼方法。圣人教我们要养其神、和弱其气、平舒其形。养神就是要保持精神的清明和专注,这可以通过“十年练拳,十年养气”这样的理念来实现,因为神和气是相通的;和弱其气就是要让内气运行得柔和顺畅,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,就像水火相济,阴阳平衡;平舒其形,就是要通过拉伸放松等方法,去掉身体的僵硬和拙力,让外形变得柔若无骨,最终达到全体透空的境界,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不能急于求成。当神、气、形这三者真正达到合一的境界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如一、浑圆一体时,拳术的精髓就显现出来了。
这时候你的精神能洞察先机,知道对手下一步要做什么;你的智慧能隐藏变化,让对手摸不着头脑,你就能做到有感而应,无不当。无论对手怎么变化,你都能从容应对,恰到好处。这其实就是听、顺、化的最高境界,是良知良能的体现,是真正的拳道。今天我们围绕形、气、神这三才探讨了传统拳术修炼的核心要义。记住,形是基础,气是动力,神是主宰,修炼的关键在于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,以神为主,以形为辅,通过静养的方式戒除躁动和妄为,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三者合一,内外如一的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开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